交通是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是中外互利合作的重要紐帶。10月15日,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舉行了科技技術創新論壇和三場主題會議,各行各業代表聚焦科技創新、消除貧困、經濟復蘇、區域發展、互聯互通等議題,為推動交通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以科技創新助推鐵路交通可持續發展——北京交通大學校長 王稼瓊
交通的可持續發展與全球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和重要的服務性行業,鐵路在運輸效率、安全、資源、能源消耗以及環境污染等方面較其它現代運輸方式而言,對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支撐了國家綜合交通網絡的構建,二是支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是提升了綠色發展水平。
在鐵路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以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鐵路行業發展,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創新水平,促進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高速鐵路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高原、高寒、重載鐵路技術方全面推進;智能鐵路技術發展步伐加快。
《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和《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在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中建成高速鐵路7萬公里,普速鐵路13萬公里,合計20萬公里左右。形成由“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為骨架、區域性高速鐵路銜接的高速鐵路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重點城市群率先建成城際鐵路網,其他城市群城際鐵路逐步成網。以建設交通強國為目標,圍繞綜合立體交通網的構建,中國鐵路科技創新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攻關:一是工程建造技術方面。二是關鍵技術裝備方面。三是自主運行技術方面。四是智能運維技術方面。五是易行服務技術方面。六是前瞻技術方面。
加快水路交通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 費維軍
水運相比其他運輸方式具有運能大、單位運輸成本低、單位運輸排放和能耗低等比較優勢,因此成為各大古代文明依水而生、當今絕大多數城市和產業帶傍水而興的重要條件,是最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征的運輸方式。
在當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水運在韌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優勢在維護物流供應鏈安全穩定等方面更加凸顯。近年來,我國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運輸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支撐更加有力。截至2020年底,我國內河通航航道總里程超過12萬公里,海運船隊運力規模達到3.1億載重噸。2020年,我國內河貨運量完成38.15億噸,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145.5億噸,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6億標箱,均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我國在自動化碼頭、港口機械裝備、離岸深水港建設、河口航道整治、長河段航道系統治理等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形成了諸多世界領先的成果,正在從水運大國向水運強國邁進。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國水運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應重點關注以下五個方面。一振興內河航運,實現內河航運跨越式發展。二建設“沿海水上高速路”,打造沿海黃金水道。三增強遠洋運輸韌性,保障國際供應鏈安全穩定。四依托水路通道新優勢,構建新型水陸聯運系統。五強化安全、綠色、智慧要素引領,推動水路運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努力做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開路先鋒——交通運輸部職業資格中心黨委書記、主任 申少君
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肯定了交通“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的成就,明確了交通“經濟的脈絡和文明的紐帶”的定位,賦予了“推進全球交通合作”的使命,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倳浽谥醒肴瞬殴ぷ鲿h上強調,要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部職業資格中心將結合起來抓好貫徹落實。一是服務建立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積極推進交通人才職業標準和評價規范“軟聯通”,積極推進與有關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交通職業資格國際互認工作,加強人才國際交流。二是服務加快建設綠色絲綢之路和數字絲綢之路,加強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交通職業影響的研究,聚焦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綠色低碳交通等加強新職業開發工作。三是服務推進全球交通合作、促進全球交通發展,認真開展國際交通大數據服務能力提升研究、國際交通智庫建設研究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努力為交通開放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
來源:中國水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