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里,捞田螺是农村娃小时候的“消遣游戏”——挽着裤脚在河沟里摸一圈,就能收获满满一筐,回家炒成下酒菜。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不起眼的田螺,如今已成为不少人“接地气”的赚钱门道,从野外捕捞到加工售卖,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小产业链,有人靠它实现月入过万,甚至带动邻里共同增收。今天就带大家拆解“捞田螺”的赚钱逻辑,看看这“水中小生意”究竟藏着怎样的盈利空间。
一、先搞懂:田螺为什么能赚钱?市场需求与利润空间拆解
要靠捞田螺赚钱,首先得明白“钱从哪来”。田螺能成为“赚钱利器”,核心在于需求稳定、成本极低、产业链短,尤其在南方地区,兼具“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的田螺,早已是餐桌上的“常客”,市场需求常年旺盛。
从消费端来看,田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场景:
• 餐饮终端:大排档、夜宵摊、湘菜馆、川菜馆是“消耗主力”,一道“爆炒田螺”“田螺煲”单价25-50元,深受食客喜爱。据餐饮从业者透露,夏季夜宵旺季,一家中等规模的夜宵摊,每晚能卖出30-50斤田螺,且田螺的“出菜率高、加工简单”,商家采购意愿强。
• 水产批发市场:新鲜田螺是批发市场的“刚需品”,批发商从农户或捕捞者手中收螺,再转卖给餐饮店、菜市场摊贩,中间赚取50%-80%的差价。以南方某水产市场为例,新鲜田螺的批发价常年稳定在5-8元/斤,旺季(5-10月)能涨到10-12元/斤。
• 深加工领域:田螺肉可加工成“田螺干”“田螺酱”,田螺壳经处理后可作为饲料添加剂、工艺品原料,甚至用于中药(中医认为田螺壳有清热利水的功效),延伸出更多盈利可能。
从利润角度算一笔账:假设一个人每天能捕捞30-40斤新鲜田螺(熟练者可达50斤以上),按批发价6元/斤计算,日收入180-240元;若自己摆摊零售(售价10-15元/斤),日收入能提升至300-750元。若形成“捕捞+简单加工”模式,比如将田螺去尾、吐沙后按“净肉+半成品”售卖,价格能翻2-3倍,月入过万并非难事。
二、核心环节一:科学捕捞,既要“多捞”也要“合规”
捞田螺看似简单,实则有“技巧”和“规矩”,盲目捕捞不仅效率低,还可能违反环保规定。想要靠捕捞赚钱,必须先掌握“合规捕捞”和“高效捕捞”两大要点。
1. 明确“捕捞红线”,避免踩坑
首先要明确:并非所有水域的田螺都能随意捕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地方规定,河流、湖泊等天然水域的水生生物受保护,部分区域可能划定“禁渔期”“禁渔区”,未经许可捕捞可能面临罚款。此外,污染水域的田螺(如靠近工厂排污口、农田农药残留区)含有重金属、寄生虫,禁止流入市场,一旦被查出会承担法律责任。
合规做法:
• 优先选择“自家承包的池塘、稻田”“经过许可的养殖水域”捕捞,或与农村合作社、养殖户合作,获得合法捕捞权限。
• 提前咨询当地农业农村局、渔业部门,了解所在区域的禁渔政策、允许捕捞的水域范围,办理必要的备案手续(部分地区对散户捕捞要求较宽松,但需提前确认)。
• 拒绝使用“绝户网”“电鱼设备”等非法工具,仅采用手工捕捞(戴手套摸螺、用捞螺网兜捞螺),保护水域生态。
2. 掌握“高效捕捞”技巧,提升产量
田螺的活跃度与水温、季节、水域环境密切相关,掌握规律能让捕捞效率翻倍:
• 选对时间:田螺喜温暖、怕寒冷,最佳捕捞季为4-10月(水温15-30℃),其中5-8月是繁殖旺季,田螺数量最多;每天的捕捞黄金时段为清晨6-8点(田螺多在浅水区觅食)、傍晚5-7点(水温下降后田螺浮出水面呼吸)。
• 选对水域:田螺偏爱“水质清澈、水草丰富、底质为淤泥或沙泥”的水域,比如稻田田埂边、池塘浅水区、河流缓流段、湖边芦苇丛;捕捞时重点关注“水草根部”“石头缝隙”“水底凹陷处”,这些地方是田螺聚集的“藏身处”。
• 工具辅助:准备“防滑水鞋”(避免踩滑)、“耐磨手套”(防止被贝壳、碎石划伤)、“长柄捞螺网”(网眼大小1-2厘米,避免漏掉小螺)、“水桶或竹筐”(装螺时留缝隙,避免田螺缺氧死亡);若在稻田捕捞,可先排水至水深10-15厘米,让田螺集中在浅水区,减少捕捞难度。
三、核心环节二:预处理+销售,做好“临门一脚”多赚钱
捞上来的新鲜田螺,不能直接卖给客户——带泥、带杂质、可能含有泥沙和寄生虫,必须经过“预处理”,才能提升售价、打开销路。预处理越到位,客户接受度越高,利润空间也越大。
1. 3步预处理,让田螺“变值钱”
• 第一步:去泥清洗:将刚捕捞的田螺倒入大盆中,加入清水(没过田螺),滴几滴食用油(隔绝空气,迫使田螺吐出体内泥沙),放入一块铁器(田螺怕铁,会加速吐沙),静置24-48小时,期间每天换水2-3次,直到田螺吐出的水清澈无泥沙(判断标准:用手摸田螺外壳,无滑腻感、无淤泥)。
• 第二步:筛选分级:按“大小”将田螺分级——大螺(壳口直径2厘米以上)适合餐饮直接烹饪,售价高;中螺(1-2厘米)可作为“田螺苗”卖给养殖户;小螺(1厘米以下)可加工成饲料或丢弃(几乎无食用价值)。分级后售卖,能比“混卖”多赚20%-30%。
• 第三步:简单加工(可选):若想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可进行初级加工:
◦ 去尾:用钳子剪掉田螺尾部尖端(方便食客吸食,餐饮店最爱),去尾后的田螺售价能提升3-5元/斤。
◦ 焯水:将去尾田螺放入沸水中煮3-5分钟,加入姜片、料酒去腥,捞出沥干水分,装入密封袋冷藏,作为“半成品田螺”售卖(适合没时间处理的餐饮店,售价可达15-20元/斤)。
2. 3大销售渠道,打通“变现链路”
根据自身规模,可选择不同的销售渠道,小散户和规模化经营者各有侧重:
• 渠道一:本地餐饮店/夜宵摊(适合散户):这是最直接的“to B”渠道。提前整理周边大排档、湘菜馆、烧烤店的联系方式,带着预处理好的田螺上门推销,强调“新鲜、已吐沙、可按需去尾”,初期可给出“试销价”(比批发市场低0.5-1元/斤),积累稳定客户后再逐步提价。一家餐饮店若每天采购10斤,合作10家就能实现日销100斤,月收入轻松过万。
• 渠道二:水产批发市场/菜市场(适合中等规模):与批发市场的水产批发商合作,按“批量供货”模式合作(通常一次供货500-1000斤),虽然单价低于零售,但胜在走量稳定。也可在菜市场租一个临时摊位,直接面向散户售卖,搭配“爆炒田螺调料包”(网上批发,成本1元/包,售价3元/包),带动附加消费。
• 渠道三:线上+深加工(适合规模化经营):若能稳定供货,可开拓线上渠道——在拼多多、抖音本地生活上架“新鲜田螺”,标注“产地直供、当天捕捞”,针对同城客户提供“次日达”;同时尝试深加工,将田螺肉晒干制成“田螺干”(10斤鲜螺出1斤干品,售价80-100元/斤),或熬制成“田螺酱”(搭配辣椒、大蒜、豆瓣酱,瓶装售卖,单价25-35元/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四、风险提示与注意事项:赚钱的同时要“踩稳”
虽然捞田螺成本低、见效快,但并非“稳赚不赔”,必须提前规避风险:
• 生态风险:严禁过度捕捞,尤其是在天然水域,需遵循“捕大留小”原则(只捞直径2厘米以上的成螺,留下小螺繁殖),避免破坏水域生态平衡,否则可能面临渔业部门处罚,也会导致后续“无螺可捞”。
• 食品安全风险:必须确保田螺来源水域“水质达标”,售卖前做好吐沙、清洗、焯水等处理,若客户食用后出现“寄生虫感染”等问题,需承担赔偿责任。建议定期将田螺送检测机构,出具“合格检测报告”,增强客户信任。
• 市场波动风险:田螺价格受季节影响大,冬季(11月-次年3月)水温低,田螺活跃度下降,捕捞量减少,批发价可能涨到15元/斤以上,但消费需求也会降低;夏季虽需求旺,但竞争激烈,需通过“差异化服务”(如上门送货、免费去尾)抢占市场。
• 体力与安全风险:捕捞田螺多在野外水域,需注意防滑、防溺水,尤其在河流、湖泊作业时,必须穿救生衣,结伴而行;长期弯腰、涉水作业易伤腰、引发关节炎,建议做好防护,避免过度劳累。
结语:小生意也能赚大钱,关键在“用心”
捞田螺能月入过万,看似“意外”,实则是“接地气”的创业逻辑——瞄准大众餐桌上的“刚需品”,用低投入撬动稳定需求,通过“捕捞-预处理-销售”的精细化运营,把不起眼的“水中小物”做成赚钱生意。
对于想尝试的人来说,不必一开始就追求“规模化”,可以从“兼职捕捞”起步:利用周末时间,在自家稻田、合作的池塘捕捞,先对接2-3家餐饮店试销,积累经验和客户后再逐步扩大规模。毕竟,任何小生意的成功,都离不开“合规经营”的底线和“用心打磨”的细节,捞田螺如此,其他创业项目亦是如此。
360配资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