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难忘的绝世“美食”
文/亮哥
临近年关,准备好过年的各种美食也就提到了议事议程。可在我的记忆中,有三样“美食”必将伴随我的一生,永远无法忘怀。那究竟是哪三样“美食”呢?
第一样美食是鳓鱼干。这是我记忆中最早吃过的“海鲜”。要说鳓鱼干,就要先了解什么是鳓鱼。百科中对它是这样介绍的:鳓鱼(别名:鲙鱼),鲱形目鲱科鳓属动物,鱼体长而宽,侧扁,背缘窄,腹缘有锯齿状棱鳞;头中等大,很侧扁,头顶平坦,具菱形隆起棱,头背后方略高;体背部灰色,体侧银白色,头背、吻端、背鳍、尾鳍淡黄绿色,背鳍和尾鳍边缘灰黑色。尤其介绍说该类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是一种海洋生物。无疑,鰳鱼干就是用海洋中的鰳鱼晒制而成,是鰳鱼的一种干海鲜制品罢了。
图片
那为什么说鳓鱼干是我的第一绝世“美食”呢?因为,这是我记忆中最早吃过的、最美味的“海鲜”了,尽管今天看来还是干海鲜,鲜味已经大打折扣了。我的老家虽说离大海也不远,最近的也就不到60里,但在过去那个信息闭塞、交通落后的时代,我在上高中前却是没有见过大海的,那就更不要说吃到海鲜了。记得在我上小学时,有几年鳓鱼干都是春节前大队分给我们家的最珍贵的“年货”之一。父亲将分到的鳓鱼干提回家,挂到堂屋墙壁上的木橛上,告诉全家人等过年时用鰳鱼干炒黄豆加萝卜丁,这可是过节时招待客人的最好菜肴。可我看着那半条(一条鰳鱼从中间劈开)挂在墙上的、闻着喷香的鰳鱼干,心里早就痒痒的。于是,在全家人都不注意时,多次将鰳鱼干上的干肉抠下生吃到肚里了,那种美味至今想来还是无法形容。等到过年时,母亲要做下鰳鱼煮萝卜丁时才发现鰳鱼干上竟少了一大块肉,不用问肯定是我的“杰作”了。
第二样美食是涂糖稀粘芝麻粒的朝牌。朝牌又名烤牌,是一种流行于山东临沂周边的传统面食,主要原料是面粉,辅以油、盐、花椒面、芝麻,贴在烤炉里壁上以明火烤制而成。它因形状类似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笏板而得名。那么什么是大臣的笏板呢?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中国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朝牌外观金黄,香气扑鼻,口感酥脆可口,尤其就着羊肉汤那就更是“绝配”了。但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时代,能够经常吃上一块朝牌那绝对是一种“奢侈”。
图片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父亲作为庄上辅导员要步行几十里到县城去开会。作为家中的老小,心中对父亲从县城回来的期盼表现在一次又一次跑到庄东头去等候。父亲终于回来了,他打开开会装材料的布包,拿出那张捎给我的、面上涂过糖稀且粘了不到20粒芝麻粒的朝牌,当时我真的是心花怒放了。于是,我双手攥着一小口、一小口地、小心翼翼地反复嚼着,生怕被别人抢去,味道那个香和甜呀至今难忘。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尤其是工作前十一年又在一所山区中学,街上打朝牌的好几家,要想吃朝牌那绝对都是分分钟的事,只是我心目中那种“又香又甜”的味道再也没有出现过。当然,今天在我们当地朝牌已经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是一种文化,更体现着地方特色、承载着人和人之间的情义以及很多人的家乡记忆了。
第三样美食是用丝瓜花烙成的老厚煎饼。煎饼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主食之一,是一道曾以地瓜面、小麦糊、玉米粉等为主要食材制作而成的干粮。煎饼历史悠久,晋代《述征记》、唐代《唐六典》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一般而言,煎饼是由小麦经水充分泡开后,用磨碾磨成糊状,然后摊烙在鏊子上成圆形用火烘烤而成。煎饼旧时多由粗粮手工制作,现多用细面和水调成面糊机器制作。手工煎饼从鏊子上揭下后,先放到用高粱杆制作的盖子上用笼布罩好,过一会可以将其折叠成长方形等形状。晾凉后煎饼变得薄而脆,由于加热过程中出去了大量水分,煎饼可以在常温下保存很长时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干粮。
图片
在我的老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吃煎饼长大的。早期家里生活条件极差,全家人吃的干粮都是用地瓜面烙成的煎饼,用水一泡又成了地瓜糊涂了。等我上初、高中时,生活条件好了些,煎饼就变成地瓜面和小麦的混合物了,只不过二者的比例也会随着条件的改变发生变化而已。以前我曾写过母亲是“煎饼大王”的回忆文章,也说过丝瓜花熥煎饼的故事,但“老厚煎饼”以前真的没有提过。
那何为老厚煎饼呢?就是母亲每次烙煎饼要结束时都会把剩下不多的面糊,再摊到前面已摊过的面糊上,这就使得这最后的一张煎饼比起前面的都要厚一些,这就是我所说的老厚煎饼了。记得小时候母亲一年四季烙煎饼都是坐在地上,三块砖头支起一盘鏊子,我就坐在旁边看着母亲烙煎饼。特别到了家里院子里丝瓜花开时节,母亲就会在最后的那张老厚煎饼上、加上了黄黄的丝瓜花,摊出的丝瓜花煎饼有与今天的鸡蛋煎饼有得一拼,只是当时吃在嘴里那个香呀确是今天鸡蛋煎饼所没有的。
时过境迁,今天的生活比蜜甜。现在是山珍海味吃得多了,但前面的三样绝世“美食”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了,一刻也不曾忘记。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360配资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