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街头,车主张先生抚摸着陪伴他十年的广汽三菱欧蓝德,喃喃自语:“空间大、四驱强,从没把我扔在路上……”后视镜里映出的不仅是爱车的轮廓,还有一个时代远去的背影。
7月22日,三菱汽车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彻底停止发动机业务运营。工商登记簿上,“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名字已悄然替换了“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老招牌。从整车到发动机,三菱汽车在华生产版图彻底清零。一个深耕中国四十年的汽车巨头,就此转身离开。
🚘 01 告别时刻:发动机停转,一个时代的终章
2025年7月22日,三菱汽车的一纸公告为在华历程画上终止符: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关系,停止发动机业务运营28。这距离2023年10月其退出中国整车生产,仅隔一年多时间。
在合资公司更名换姓的变动中,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等老股东悄然退场,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则全新入局。股权交割完成的那一刻,三菱在华最后的生产血脉被切断。
沈阳航天三菱的落幕早有预兆。2024年审计数据显示,公司营收13.39亿元,净亏损6252.72万元;2025年一季度亏损进一步扩大至2367.51万元。曾经占据国产车发动机三成份额的巨头,在电动浪潮中沦为了亏损的“负资产”。
展开剩余80%“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迭代速度如同闪电,我们必须重新找准位置。”三菱相关负责人的话语中难掩无奈。当电动车的马达声取代燃油机的轰鸣,三菱选择带着最后的技术专利,黯然离场。
🛠️ 02 国产教父:发动机霸主的兴衰浮沉
三菱的中国故事始于1973年,以出口中型卡车叩开国门。而真正奠定其“国产教父”地位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发动机布局。
1997年,沈阳航天三菱成立;次年,哈尔滨东安三菱诞生。这两大发动机基地如同两颗强劲的心脏,为初生的中国自主品牌注入活力。4G6系列发动机成为传奇——比亚迪F3、长城哈弗H5、东南菱帅……搭载三菱发动机的车型遍布中国道路。
“三菱凭一己之力养活了半个国产车圈”,这句戏言背后是硬核数据支撑:截至2024年底,搭载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的国产车超700万台3。当自主品牌技术薄弱时,三菱发动机就是品质的保障书。
整车领域同样有过高光。1996年北京吉普投产的帕杰罗Sport,将越野基因植入国人心中1;2016年国产的欧蓝德更让广汽三菱在2018年创下14.4万辆销量巅峰,长沙工厂50亿投资、4000员工日夜赶工。
💥 03 溃败之路:六步错棋与迟到的转身
三菱的溃败并非一日之寒,六步错棋将其推下悬崖:
战略摇摆:坚持“先零部件后整车”路线,错失合资黄金期
产品断层:2018年后无真正全新车型,末代电动车阿图柯仅是埃安V换标
联盟内耗: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权力斗争消耗资源
电动迟缓:2022年才推出首款纯电车型,比主流品牌晚3-5年
技术停滞:发动机技术十年未突破,长安蓝鲸、奇瑞鲲鹏等国产引擎反超
渠道萎缩:2022年经销商大面积退网,终端服务崩盘
销量数据揭示残酷现实:2018年14.4万辆→2022年3.4万辆→2023年停产。长沙工厂产能利用率跌至16%,空旷的车间如同“工业废墟”。
当比亚迪DM-i混动技术横扫市场,吉利雷神电混系统惊艳亮相,三菱仍在推销着老旧的4B40发动机。技术护城河成了困住自己的壕沟。
🛑 04 时代警示:所有外资车企的集体焦虑
三菱的退场为跨国车企拉响三重警报:
电动化响应速度决定生死。当大众投入700亿欧元推进电动平台,丰田bZ4X却因低温充电缺陷召回,日系车的技术神话正在褪色7。三菱更在自研电动车项目上一再延迟,最终选择依赖日产代工。
本土化创新成为必答题。特斯拉上海工厂本土化率超95%,推出专属中国市场的配置;而三菱六年未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专属车型,阿图柯的“换标车”操作暴露其敷衍心态。
品牌情怀正在失效。J.D. Power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者购车考量中,“外资品牌”因素权重降至历史最低的18%。三菱帕杰罗的越野情怀,在比亚迪方程豹、坦克500等国产越野车面前黯然失色。
“不是三菱不努力,而是中国车市进化太快。”一位自主品牌研发总监的感慨道破天机。
🌏 05 全球棋局:退守东南亚与未卜前程
退出中国后,三菱将战略重心转向东南亚。2024财年报告显示,该区域以25万辆销量成为最大增长引擎。但中国车企的出海利剑已直指腹地:
比亚迪泰国工厂投产,海豚车型月销破3000辆
长城在马来西亚布局新能源中心
五菱Air EV成为印尼电动车销冠
面对攻势,三菱紧急调整策略:2026年通过日产美国工厂生产电动跨界车,向澳大利亚引入台湾鸿海代工电动车。这种“借腹生子”的轻资产模式,折射出技术自信的流失。
⚡ 06 遗产与启示:中国汽车的成人礼
站在三菱的“遗产”上回望,中国汽车工业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成人礼。
那些曾被三菱发动机“哺育”的自主品牌,如今已实现华丽转身:比亚迪刀片电池全球领先,吉利星睿智算中心算力达81亿亿次/秒,奇瑞鲲鹏超性能电混引擎热效率达44.5%……技术话语权彻底易主。
“我们开的是三菱车,但学的是造车的骨气。”一位吉利工程师在社交媒体的留言获得高赞3。从仰视到平视再到超越,中国汽车用二十年走完了西方百年的路。
🕯️ 沈阳铁西区,原航天三菱工厂的工人们最后一次擦拭着4G63发动机生产线铭牌;长沙经开区内,广汽埃安的机械臂正在三菱旧厂房里焊接纯电平台。新旧产能的更替间,一个以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彻底终结。
三菱的退场不是败给某个对手,而是败给了这个以月为单位迭代的中国速度。当泰国工厂的工人组装着鸿海代工的三菱电动车时,是否会想起,那些曾在中国流水线上轰鸣的发动机,最终化作产业升级浪潮中的一粒微尘?
💬 读者互动:
你是否曾拥有一台三菱发动机的汽车?对于这位“国产教父”的退场有何感想?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三菱记忆。
发布于:浙江省360配资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